前几天,编辑部的讨论会上,有个同事随口提问:“你们有没有觉得,老是被人提醒,真的很烦?”
大家纷纷响应:
“之前的端午节假期,我早早定好了票回家过节。临到出发前,我妈从八点开始给我打电话提醒我别错过高铁,虽然理解她是好意,但搞得我连觉都没睡好。”
“谁不是呢。我上周五多了一句嘴和我对象说这周事有点多,可能周末要加会儿班。然后 ta 每天早上都要来一句‘你还不加班吗’,谁懂,真的心烦到不想加了。”
“我长大后还好,主要小时候,每次写作业我爷爷都爱过来念叨,一会儿提醒我赶紧写完早点睡,一会儿又写作业要认真一点......他越是提醒越是打扰到我,我本来写得好好的,愣是给念走神了。”
总的来说,这些看似是「关心」的提醒,不仅没起到提醒的作用,反而让人感到反感和压力倍增,没法好好做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令人不适的提醒行为,其实可以归类为一种“控制式提醒”(controlling reminders)——表面上是为了你好,实则夹带着对你节奏的不信任,甚至是一种隐蔽的主导欲望。
控制性提醒可以理解为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心理控制,是指通过激发对方的内疚、焦虑或羞耻感,间接操控对方的行为选择,使其更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不是出于对其自主性的尊重[1] [2]。
它往往不是真正关心你是否吃了饭、做了事,而是想确认你有没有按「ta 们认为对的方式」生活。于是你会感到:不是被理解了,而是被监控了。
这种控制式提醒,通常具有几个典型特征:
打断你的节奏:你本来准备做一件事,但提醒一来,节奏被打乱,反而没做成;
替你做「内心规划」:不是问你「你想什么时候做」,而是代替你决定你「现在就应该做」;
强化你对自己的怀疑:让人不自觉地想,“是不是我真的总是忘事、总是拖延?”;
引发反感与抵抗:你不想被左右,于是下意识地拖延或干脆不做。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起来拆解过度提醒背后令人深深的不适。
识别过度提醒的四种类型
过度提醒也包含不同的类型,它们在出发点和形式上往往有所区别,影响程度也是由浅到深:
类型一:打着「关心」名义的提醒
这种类型的提醒,并不完全让人反感,甚至许多时候,被提醒方还会认可对方的初衷就是在「关心自己」。可一旦它开始重复出现,就不再是「关心」的强化,而是成了控制的变体。
比如:你过年回家,还没休息两三天,爸妈就开始提醒:“手机别玩太久啊,年后的工作计划好了没?”
你敷衍了句“不急,我心里有数”,刚过半天,又听到一句:“你不是说今年要申请晋升嘛,书房我都清理出来了,你快开始吧!”
哪怕你的确有如上的计划,也没打算偷懒,但在这种不断「被提醒」的氛围中,很容易就从最初的理解变得烦躁和抗拒。
因为这些提醒,不再是为了帮助你,而是像在暗示你:只有按照 ta 们的方式、节奏来安排人生,才是「对」的。
图片来源:《小舍得》
类型二:节奏主导型提醒
比起第一种类型的「关心式」提醒,这类提醒更加频繁且控制感更强。
因为这类提醒的核心,已经不在于你到底有没有忘记干某些事,而是你做事的「时间点」必须符合提醒者的期待。
好比:
要求你早上8点必须起床吃早餐,哪怕你昨晚凌晨才加班结束到家;
明知你可能有自己的安排,还要求你准时午睡;
晚饭也要严加看管,恐吓你不按时吃身体会出问题,不顾及你的工作、生活节奏,必须按 ta 的那一套标准来。
住在一起的时候强行提醒,不住在一起了也要电话干涉。
当你想做的事情总是被ta们打断,久而久之你的生活节奏就会被严重干扰,变得容易感到急躁和愤怒。可一旦你发火,对方就会辩解说只是想提醒你规律作息。
类型三:焦虑投射型提醒
这种提醒的特点是,提醒者总是担心「万一出错」,于是不厌其烦地和你重复确认,以确保不要出错。
举个例子就是,你和伴侣说,这周工作忙,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过你会自己安排好的。但 ta 总要提前问:“你衣服熨了吗?”“客户是不是很重要?别迟到了。”
有时在你出门前还会再确认好几遍:“资料带了吗?”到了下午又发消息:“你客户那边顺不顺利?没有搞砸吧?”
这类提醒的本质,不是对你能力评估后的担忧,而是对「最坏可能」的恐惧在作祟。提醒,成了一种对ta们自身焦虑缓解的手段,而不是对你的实际帮助。
类型四:情绪绑架型提醒
这或许是最让人感到崩溃的过度提醒方式。
因为这类提醒里混杂了大量的情绪色彩,提醒者不仅告诉你该做什么,还会加上“你这样让我多难受”、“我都提醒你了你却不听”之类的话语。
最典型的场景可能是你最近工作忙,连续几天没回对方的信息。Ta 发来一句:“我都提醒你多休息、注意身体了,你还是这样对自己……那我以后也不说了,反正你也不在乎我说什么。”
你知道对方其实是担心你,可这番话听完却让你更累——不是感受到关心,而是有种“因为我没做到,ta 才这么难过”的沉重感。
久而久之,你甚至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真的太冷漠了?”、“是不是我没做到让对方安心?”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图片来源:《180天重启计划》
为什么过度提醒,
会构成令人厌恶的打扰
甚至控制?
表面上看,被人提醒似乎没什么坏处,甚至能让我们避免遗忘、节省心力。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会因为被提醒而感到厌烦?
实际上让人觉得「被提醒很烦」的,并不是提醒本身,而是过度提醒背后带来的心理感受变化——在不知不觉中,侵犯我们的边界、打断我们的节奏、削弱我们的内驱力,最终让我们对一件原本积极的事都开始抗拒。
1. 自主性被威胁。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由自己掌控的,是「我来决定」而不是「被安排」。
而过度提醒则是别人试图替你安排下一步、替你盯紧任务。哪怕提醒是善意的,也会无形中夺走我们「我自己决定」的主动权。
那种「是我自己选择要做这件事」的感觉被瓦解了,事情本身也随之变得沉重、被迫、甚至令人厌烦。
就像你正准备主动洗碗时,旁边的人突然说:“你洗一下碗吧。”
那一刻你可能会有点气:“本来就打算洗了,现在被你一提醒,洗也不是,不洗也不是。”
2. 让人感到不被信任。
被反复提醒,还常常带来一种隐性的指责感:“你是不是不行?”、“你是不是会忘?”、“你是不是得靠我提醒?”
而这种被低估、被怀疑的感觉,会激发我们的羞耻、自我怀疑,甚至愤怒。
在职场领域,研究者称这种频繁干预为 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已经明确表达了意图或规划,却依然被上级不断催促、跟进,会让员工感到被监视、被控制、被看轻,从而产生压力与抵抗感[3]。
而在亲密关系或家庭中,这种「提醒-抗拒-争执」的循环就更加常见。
“你提醒我这么多次,是不是觉得我做不到?”
“我都说过我会做了,你还在念,是不相信我?”
提醒原本是想「帮你一下」,可在被提醒方听来,却像是「我根本不被信任」。
图片来源:《我的事说来话长》
3. 破坏我们做事的内驱力。
过度提醒还有一个很实际却容易被忽略的影响:打断了我们正在进行的「认知流」。
比如你正准备动手处理一项任务,脑中刚建立起清晰的步骤,这时身边人突然一句:“你别忘了做 XX 哦。”哪怕只是短短几秒,也可能让你思路断线,甚至重启任务的动力也跟着中断了。
一项脑电实验发现,频繁的提醒与干预,会显著干扰人脑的注意力系统,不仅削弱了工作记忆表现,还会引发更多的情绪疲劳[4]。
也就是说,哪怕是一句温柔的「提醒」,都可能成为让人分心、降低效率的「干扰项」。
当然,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被提醒后,我们很难把「我正在做这件事」与「是因为你提醒我才做的」区分开来。
这会让原本积极的内驱力(我想做)变成了他控动机(我被要求做),也因此更容易拖延、摆烂,甚至干脆放弃。
总的来说,提醒看起来像是一种关心,但一旦过度,就成了打断、干预和否定。
图片来源:《我的事说来话长》
总是爱过度提醒的人,
往往存在一些情绪创伤
不过,现实情况里,那些总爱提醒你、甚至反复叮咛的人,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想要操控或控制你。
恰恰相反,许多时候,对这些爱提醒他人的人来说,ta 们自己也未必意识到,这种频繁的提醒其实对他人造成了压力甚至伤害。
从心理层面来说,爱提醒的人,往往有一些未被处理好的情绪创伤或深层的心理需求,提醒,不过是ta 们缓解不安、自我调节、确认关系的一种方式。
情绪调节功能受限
许多爱提醒的人,内心其实压抑着大量未经表达的情绪——焦虑、不安、担忧、挫败,甚至隐隐的愤怒。
但 ta 们又往往不擅长直接表达这些情绪,更不知道该如何「好好说出来」。于是就变成了:我说不出口我的情绪,但我可以提醒你、唠叨你、监督你。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难以识别、处理、释放自己的情绪时,最容易做的,就是想办法「控制外部环境」,用提醒的方式转移内心的不安。
图片来源:《玫瑰的故事》
过度提醒是一种「情绪依附」
对一部分父母而言,提醒背后藏着的,并不完全是对子女的控制欲,而是依恋与依赖。
这意味着,在家庭关系里,提醒变成了一种「你还在我身边」的确认仪式:我提醒你,是在确认你还会听我说的话、你还会回应我、你还在乎我说的话。
边界模糊,提醒成为防御机制
还有一部分提醒者,ta 们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边界不清的家庭里,习惯了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操心。
这种边界不清,会让 ta 们很难区分「你的选择」和「我的焦虑」:你今天没吃饭,我焦虑;你还没出门,我担心;你迟迟不回应,我觉得不被尊重。
于是,提醒就好像变成了 ta 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不断「介入」你的生活,ta 们才能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
但这种方式,反而让人觉得被侵入、被控制,甚至窒息。
图片来源:《小欢喜》
提醒是ta们确认“自己还有价值”的方式
最后,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总爱提醒你,其实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 ta 们渴望通过提醒你来确认自己有价值、足够重要。
最典型的例子,是全职母亲,或者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在家庭角色上的女性。
她们往往在生活中经历过这样的状态:离开职场后,原本工作中带来的反馈、肯定、节奏感逐渐消失。而家庭内部的付出,又难以被明确评价。
久而久之,她们可能在情感上产生模糊的落差感:我是不是变得「没有用了」?
于是,为了重拾「我对别人有影响力」的感觉,她们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和伴侣身上:“别忘了开会时间。” “外套穿厚点。” “记得把饭热一下吃,别懒得吃。”
提醒,是她们维系关系的方式;更是她们用来对抗「自己的付出难以被衡量其价值」的心理补偿。
如何应对过度提醒?
在真实的关系里,我们大多数人既做过「被提醒」的那一方,也可能曾是那个总忍不住想提醒别人的人。
当提醒变得过多,甚至引发关系中的矛盾时,我们不妨试着这样处理。
如果你是被提醒的那一方:
不回应,也是一种温和的边界。不是故意冷漠,也不是不愿配合,目的是不做无谓的抗争。做对方情绪的导管而非容器:让它经过,而不是吸收。
主动设立界限,让对方知道:我的生活,我会自己安排。比如回应一句:“谢谢你的提醒,我心里记着呢。”“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这件事我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保持距离。包括物理上的,让自己从干扰中抽身;也包括心理上的,不被卷入不属于你的情绪节奏。
如果你是那个总想提醒他人的人:
请允许自己停顿一秒。在你再次开口之前,问问自己:
我是在表达关心,还是在替对方安排生活?
我是真的信任对方吗?还是想通过提醒让自己安心?
这个提醒,是为对方好,还是在缓解我自己的焦虑?
有时候,我们出于好意的提醒,反而成了对方的负担。所以比提醒更重要的,或许不是「让对方听进去」,而是安抚好自己的情绪。
图片来源:《承欢记》
References:
[1] Pérez, J. C., Huerta, P., Rubio, B., & Fernández, O. (2021).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Maternal, Adolescent,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12087.
[2] Guldeste, G., Van der Kaap-Deeder, J. & Mouratidis, A. (2024). Between Rock and a Hard Pla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reschoolers’ Social-Emotional Adjustment. J Child Fam Stud 33, 3258–3271.
[3] Ryan, M. E., & Cross, C. (2024). Micromanagement and its impact on millennial followership styles.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45(2), 178–196.
[4] Chen, Y. Y., Fang, W. N., Bao, H. F., & Guo, B. Y. (2024). The Effect of Task Interruption on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Human factors, 66(4), 1132–1151.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