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长河三叠浪

●王寒冰

在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内,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其间,笑意盈盈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红色故事。她叫夏天,是这里的金牌讲解员。

自2018年入职以来,夏天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数十万人次,完成讲解3000余场次;足迹更延伸至疆内疆外的机关、高校,36场宣讲让老兵精神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第三代,夏天的血脉里流淌着传承的力量。外公王有义生前是一名沙海老兵,当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留在四十七团屯垦戍边;母亲王宗敏遵从父愿,在团场三尺讲台坚守半生,换得桃李芬芳;而夏天,毅然舍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以讲解员的身份传播红色故事。一家三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但都怀有同样的初心和使命。

夏天不是科班出身,在担任讲解员之前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她的成长故事还要从她的外公——沙海老兵王有义开始讲起。

垦荒造田——王有义的峥嵘岁月

王有义是青海湟中县人,1949年12月,王有义跟随部队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

为了新疆的和平与稳定,他毅然脱下军装,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建设的坎土曼。初到四十七团,遍地黄沙、满目荒凉,要让它们变成良田绿洲,何其艰难!

但他们偏偏不认输。

王有义听从组织安排,主动到垦荒最艰苦的一连,带领战士们生产劳动。没有房子住,他就和战士们住在简易帐篷里,每天早出晚归,垦荒造田;没有农具,他就发动战士们自己造农具。硕大的坎土曼、扭曲的手推车很快活跃在生产一线;没有种子,他们就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将自己的口粮播撒在土地中……开荒初期有很多困难,王有义总是迎难而上,一一解决。

转眼到了1954年,在全体战士忘我的付出下,一连条件得到极大改观。但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战士们早就过了结婚的年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当和尚”的窘境。

这时,王有义想起了已经16年未曾见面的未婚妻。经过多方打听,王有义终于探听到了未婚妻的消息。没想到过去了16年,未婚妻依然信守当年的承诺,一直等着他。

在征求组织同意后,在战友的见证下,两人顺利举办了婚礼,开始了新生活。

王有义有了自己的家,却依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王有义荣誉感很强,白天晚上拼命干,就为争得一朵大红花。他不怕吃苦,干活冲在最前面。在连队群众中,他的威信很高。一连建好之后他调到四连,四连建好之后调到民族小队。哪里任务重,哪里需要开荒,他就去哪里。他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从一般战士干到排长,等到民族小队成立时,他已经是指导员了。

当时连队吃水都是涝坝水,牲畜也饮人也喝,水面上经常漂着牛羊粪便,水质浑浊,很不卫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趁妻子不在家时,王有义把家里唯一一张大床的铺板取下来两块,扛到木工房锯成板条,做了一扇门;砍了一些沙枣树枝,把涝坝围了一圈栅栏。从此牲畜不能随意靠近,涝坝水变得清澈,职工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当时木板是稀缺资源,按照人头分配。将木板做成门板,家里没有能睡的床,王有义因此睡了一个多月的地铺。直到有一天,时任团长的王二春来小队检查工作,中午到王有义家吃饭,一进门看到地上的地铺,才知道原委。后来,王二春又批了几块木板做铺板,王有义才结束了睡地铺的日子。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王有义将战斗的热情投入到了生产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现着一名军垦战士的担当,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女儿王宗敏。

培育桃李——王宗敏的教育情怀

王宗敏对父亲王有义的情感很复杂。

王宗敏两岁时,王有义到沙漠深处开荒,一个多星期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次,王宗敏突发高烧,王有义的妻子多次托人带信让王有义回来,想把王宗敏转到团场医院去。但开荒任务紧迫,王有义拒绝了妻子。

王宗敏的病情越来越重,团场领导知道了这件事,安排人把王宗敏送到医院,同时强令王有义到医院照顾。

等王有义赶到时,孩子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妻子坐在医院的走廊上,抱着孩子号啕痛哭。王有义内疚地站在旁边,甚至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他实在弄不清楚,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能严重到这个地步!

“拿回去埋了吧!”医生劝道。

一家人抱着孩子往外走。本来已经没有了呼吸的孩子突然抽泣了一下。王有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央求医生抢救。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由于送医太晚,王宗敏落下了终身残疾,一生都无法正常走路。

刚刚体会到走路的快乐,却从此失去了奔跑的资格。王宗敏怎么能不恨呢?

王宗敏刻苦学习,从学校毕业后,留在团场做了一名老师。工作几年之后,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和田地区一所学校相中,很快发来了调令。县城物质条件更为充裕,工作的平台也更大。面对这样的诱惑,王宗敏心动了,她瞒着父亲办了手续。王有义得知消息,一怒之下撕掉了王宗敏的调令,又亲自跑到团部找团领导,要求终止孩子的调离。

王宗敏虽然留了下来,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别人把孩子往外送,老兵们非要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团场呢?

王宗敏当然理解不了。当时团场人才大量流失,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当年一起开荒种地、亲手开垦出四十七团的老兵们便约定好,不管外面的人才来不来,自己一定要把后代留在这里。兵团的事业不能后继无人。

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只是王有义,还有老团长王二春、战士王传德……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沙海老兵,都怀着同样的目的,要求自己的子女放弃外面的物质生活,回到四十七团。

好在王宗敏很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对父亲的做法从抵触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从支持到主动践行。她也和父亲一样坚守在四十七团,一待就是32年。

在32年的教师生涯中,王宗敏一直担任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两次被评为兵团自强模范。在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10年间,她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她所带的班级在学校及团场教育局考核中屡次获得第一名,得到多次表扬。

由于任职时间长,王宗敏桃李遍天下,甚至有些家庭从家长到孩子都是她的学生。在那个师资贫瘠的年代,正是像王宗敏这样的兵二代的坚守,撑起了整个团场的基础教育。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初代兵团人扎根创业的精神传递了下去,影响更多人主动留在四十七团。

夏天就是受影响最深的人。

见证历史——夏天的倾情讲述

夏天本不想回四十七团。

夏天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心中总揣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大学毕业后,夏天选择留在乌鲁木齐做一名销售员。她工作兢兢业业,很快就从一名普通销售成长为业务能手。然而,高额的收入和事业的成功并没有给她带来足够的归属感。某个夜晚,她突然生出回到四十七团看看的念头。

2018年,夏天回到了团场。在参观纪念馆时,她看到外公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代垦荒者的名录里,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扎了一下,瞬间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她开始重新打量这片土地,发现自己越发热爱这片大漠戈壁,这里有祖辈们开垦出来的良田,有父母亲手栽种的树木。这里,是她血脉相连的家乡。

这一次,夏天再没有离开团场。她在团场做了一名讲解员。尽管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份工作,一切都要重新学起,但她却充满干劲。因为对她来说,纪念馆里的内容并不陌生,几乎都是她的身边事、身边人,每一个故事都让她感到亲切而自豪。

刚上任时,夏天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手忙脚乱。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她,在接待礼仪上常常出错,讲解的节奏和方式也不得要领。有时面对参观者期待的目光,她会紧张得忘了接下来的词。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她把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习。对着镜子一遍遍调整站姿和手势,从微笑的弧度到指引的动作,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她还在手机上下载了很多讲解视频进行学习,其中就有纪念馆之前优秀讲解员夏美玲、张媛的讲解视频。

就这样在模仿中创新,在实践中积累,夏天的讲解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语调里多了份从容,眼神中添了些笃定,讲解水平也突飞猛进。为了将老兵故事讲好讲活,她发挥自身优势,对全团健在的沙海老兵和兵二代进行走访。历经数月,走访数十位,整理出以前未曾挖掘出的故事。这以后,她的讲解更加精彩生动,老兵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随着纪念馆名气越来越大,十四师昆玉市各单位及和田地区周边县市群众纷至沓来。此时夏天敏锐地发现,参观群体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组成结构也不尽相同,一套方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

为此,她专门组织讲解员展开研讨,从最基础的讲解开始,邀请数十位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参与,为每个群体做出不同的讲解方案:学生组团来参观时,她突出故事性,以精彩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师市干部来参观时,她重点讲述老兵们开荒创业的故事,以老兵不畏艰难艰苦创业,鼓励干部攻坚克难再创辉煌;地方干部来参观时,她讲述老兵们立足兵团援助地方的故事,鼓励兵地深化交流交融,促进兵地融合;农牧民来参观时,她讲述老兵们带领地方农牧民战天斗地发展生产的故事,展现兵团协作的深厚情谊;青年干部来参观时,她讲述老兵们青年时期创业的故事,并且以自身为实例,鼓励大家传承沙海老兵精神,勇做“沙海新兵”……一套套方案,见证着沙海老兵的光辉岁月,也见证着夏天立足岗位勇于创新的点滴故事。

自2018年进入纪念馆工作以来,纪念馆接待人数节节攀升,夏天的工作也是异常忙碌。6年中,她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数十万人次,讲解3000余场次。走进疆内、疆外各个单位、高校,宣讲老兵精神36场次。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她和同事们的努力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在眼里。2019年,她所在的集体荣获兵团妇联授予的“兵团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0年,又被中宣部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现在,夏天已经成为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在她的带领下,纪念馆讲解员队伍不断壮大,来馆内参观的游客也不断增多。为了给游客更好地参观体验,她将自身经历做成课件,为讲解员进行义务培训,不断提高讲解员各方面的业务能力。

在夏天的倡导下,馆内的讲解员每天都在上班后进行老兵故事小比拼,大家每天讲一个不同的老兵故事,互相指出不足之处相互学习;讲解员们也会定期地进行口才训练、形体训练、礼仪训练。

夏天常常开玩笑说:“老兵的故事,我还能再讲30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老兵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以夏天为代表的兵团第三代继续挖掘老兵故事、传承老兵精神,鼓励来自五湖四海的“沙海新兵”,在兵团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上一篇:空中偷袭能力和突袭能力大幅提升,抗议声中日本为何坚持部署F-35B舰载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