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理想汽车发布了一段理想i8与东风柳汽乘龙卡车的极限对撞测试视频,旨在展示其车辆安全性。然而,这一宣传迅速引发东风柳汽的强烈反弹,后者指责测试严重误导消费者、侵犯品牌权益,指控测试不合规且未经授权使用乘龙卡车标识。事件的核心在于测试的合法性与侵权争议,这不仅关系到两家企业的声誉,也暴露了汽车安全测试规范的模糊地带。公众的关注焦点集中在:理想是否越过了法律红线?这场“碰撞风波”如何重塑行业规则?
测试合规性的多重质疑
汽车安全测试的合规性向来依赖于严格的国家标准,但理想此次测试却偏离了这一框架。理想委托中国汽研“SUPER CRASH”实验室进行测试,实验室声称测试流程符合其内部标准,包括测试条件、场地和数据记录的完整管控。然而,这并非国家强制性的“公告准入测试”,而是企业研发阶段的自定义测试,属于理想自行出资的极限碰撞验证。相较于行业公认的C-NCAP测试——后者要求明确的碰撞角度、速度、假人摆放、温度湿度等参数,并公开视频和报告以确保透明——理想测试缺乏官方认证的权威性。
具体到测试细节,合规性问题更为突出。根据《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评审补充要求》,碰撞测试需由具备CMA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技术负责人应具备机动车专业中级职称或3年以上检验经验。中国汽研虽为行业权威机构,但测试性质仅为“开发验证”,未完全遵循C-NCAP等强制标准。东风柳汽质疑测试对象真实性,指出卡车可能存在卡扣未固定、底盘加装防撞梁等改装行为,这违反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中关于测试车辆完整性的要求。
场景参数的不透明进一步削弱了测试的可信度。理想仅披露“正面对撞速度61km/h”,但未说明卡车是否处于制动状态、碰撞点是否对准驾驶室等关键信息。这种模糊性导致测试结果与乘龙卡车实际安全设计(如龙骨式框架结构、驾驶室后移技术)的关联性存疑。测试条件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想设置垂直90度对撞角度和61km/h速度,远超国标50km/h要求,非常规场景无法模拟真实交通事故。结果呈现上,理想视频仅强调“气囊全开、电池无漏液”,却未公布乘员舱侵入量、假人胸部加速度等关键安全指标,反而通过慢动作放大变形等剪辑手法,可能误导公众对安全性的判断。
侵权指控的法律剖析
东风柳汽的侵权指控建立在多重法律基础上,核心在于测试未经授权使用品牌资产并传播误导信息。理想在测试视频中未对乘龙卡车车标进行模糊处理(初始版本未打码),这直接触犯《商标法》第57条,构成“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尤其当消费者误认为测试结果与东风柳汽官方技术存在关联时,品牌声誉受损的风险加剧。东风柳汽声明强调,测试造成了对产品安全性的负面联想,影响市场信任。
更深层的法律问题涉及不正当竞争。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东风柳汽指控理想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如卡车未启动AEBS主动制动系统)制造“乘龙卡车不安全”的误导性结论。理想视频中仅展示片面画面,制造“自家车硬、对手车散架”的印象,涉嫌违反《广告法》,即通过模糊信息误导消费者、损害竞品声誉。测试结果的客观性缺失——未公示车辆改装细节、车速环境等参数——强化了侵权嫌疑,使东风柳汽的商业信誉面临不公正贬损。
企业回应与行业影响
面对指控,双方立场鲜明,事件已升级为行业规范之争。理想回应称欢迎东风柳汽复测,甚至提议直播测试过程,试图以透明姿态化解争议。然而,这种“硬气”态度未能平息质疑,公众更关注测试背后的真相是否被完整披露。东风柳汽坚持侵权立场,强调测试未经授权且结果误导,可能将纠纷诉诸法律途径。这场冲突折射出新旧车企的深层矛盾:新势力如理想擅长营销创新,但测试视频的娱乐化倾向(如极限碰撞秀)被批评为缺乏专业严谨;传统车企如东风柳汽则在舆论战中处于劣势,对专业无力的焦虑加剧。
公众反应聚焦于测试的透明度和规则边界。消费者担忧数据和实际不符,全行业公关战让购车选择陷入“选择困难”。理想意图通过碰撞测试提升安全性形象,但车圈安全测试绝非靠短视频就能立足,需尊重对手、遵守规矩。事件若升级为法律诉讼,可能推动行业统一术语标准,避免新名词、新概念的广告比拼。否则,类似争议将反复出现,损害消费者信任和行业健康发展。
这场“碰撞风波”的核心在于理想测试的合规漏洞和侵权风险:自定义测试缺乏权威性,参数不透明引发误导,未经授权使用品牌标识触犯法律。东风柳汽的指控凸显行业规范缺失,理想回应虽强硬却未释疑。公众真正所求是真相与透明,而非口水仗胜负。未来,汽车安全测试亟需强化国家标准,确保公开、公正,避免营销越界损害竞争生态。否则,企业间的信任裂痕将加深,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与行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