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理想汽车全新旗舰SUV i8正式上市。然而当部分用户发现Pro版车型电池供应商为欣旺达而非宁德时代时,质疑声迅速蔓延。这场因电池品牌引发的争议,表面是用户对二线供应商的担忧,实则暴露出车企在供应链选择与用户沟通之间的深层裂痕。
一、“不是宁德就不放心”:用户信任的脆弱基石
理想汽车长期塑造的“技术稳、体验好”形象,在电池这一核心部件上遭遇严峻挑战。用户对宁德时代的信赖根植于其行业龙头地位,而欣旺达尽管在手机电池领域是“华为、苹果、小米的长期合作伙伴”,其动力电池在高端乘用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案例仍显不足。尤其2024年11月珠海极氪001行驶中起火、2025年2月温州极氪001非充电状态下自燃并波及8辆汽车的案例,虽被厂商澄清“非电池原因”,仍让欣旺达电池的安全性蒙上阴影。
更关键的是,理想在2024款L系列已有“前科”:宣传主打宁德时代电池,交付时大量非顶配车型却采用欣旺达。此次i8重蹈覆辙,Pro版电池供应商随机分配,销售却对外宣称“全系宁德时代”,用户权益图亦未明确标注。这种信息不对称让用户产生“被绕了一道”的强烈落差——毕竟“电池就跟心脏一样重要”,消费者为30多万元的车支付溢价时,期待的是明确的品质承诺。
二、欣旺达的技术突围与市场困局
客观审视欣旺达的技术实力,其发展轨迹堪称迅猛。2020年投入18亿元研发突破电芯瓶颈后,2022年获“蔚小理”等19家企业联合注资24.3亿元,估值飙升至355亿元,动力电池装机量跻身全球前十。技术层面不乏亮点:
超充技术:山东基地量产的6C电池实现10分钟补能500公里;
闪充电池:1分钟补能150km的欣星驰2.0参数亮眼;
前瞻布局:重卡电池15分钟满电、循环寿命6500次,并规划2026年量产成本低至2元/Wh的全固态电池。
然而这些突破多集中于商用车或实验室阶段。在高端乘用车领域,其长期稳定性尚未建立广泛认知。当用户发现“同样的价钱”,却可能获得非一线品牌电池时,技术参数难以消解心理落差——“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宁德时代的名号太大了”。
三、争议本质:缺失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这场风波的根源并非电池性能本身,而是理想对用户知情权的漠视。用户愤怒的核心在于:若购车前明确告知电池供应商差异及价格策略,“买不买是他自己选的”。但现实是,理想选择通过“默认切换供应商”降低成本,却未同步让利消费者。这种“降本不降价”的策略,叠加信息模糊化处理,让用户产生“当韭菜盲盒”的背叛感。
更深层看,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结构性矛盾。车企为供应链多元化、产能调配和成本控制采用多供应商策略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一决策与用户对核心零部件的品牌执念(如“唯宁德时代论”)碰撞时,沟通透明与否便成为信任试金石。
结语:透明是化解信任危机的唯一密钥
理想i8的“欣旺达风波”,本质是一场预期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用户并非抵制技术进步或二线供应商崛起,而是拒绝在信息黑箱中被动接受配置变更。要平息争议,理想只需践行两件事:全程透明标注电池供应商,并证明性能无实质差异;若采用欣旺达确实降本,则应将成本优势返还消费者。
汽车消费的本质,是性能与心理安全的双重投资。当车企学会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用坦诚取代话术,电池品牌之争自会回归理性赛道。毕竟,用户所求不过一句坦荡的告知:“这辆车里跳动的是谁制造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