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贵:“是党和部队把我养大的”

本报记者 代丽丽

“我是个孤儿,是党和部队把我养大的。除了我,还有11个孩子,我们一共12个‘小鬼’……”92岁的老兵吴金贵侧卧在病床上,举起枯瘦的手臂,颤颤巍巍地向记者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吴金贵1933年出生于河南永城,但他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母。“我只知道我很小的时候就被一户姓吴的人家收养了,没人跟我说过我的亲生父母是谁,我也不记得是怎么到的这户人家的。”到了1944年,也就是吴金贵11岁那年,“有三个人来我们家,说是部队上的,来接我,就这么着,我就来到了部队。”

后来,吴金贵才从大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自己的身世——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为革命牺牲了。当时部队要紧急转移,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很容易暴露,所以只好把他寄养在老乡家里。老乡们害怕走漏消息,引来敌人杀害烈士遗孤,所以一直守口如瓶。情势好转些的时候,部队这才派人到老乡家寻回了他。除了他,还有11个孩子,他们便成了军营里的12个“小鬼”。

“就连吴金贵这个名字,也是部队的人给我取的,用的是我养父的姓。我亲生父母叫什么名字,是怎么牺牲的,部队的人始终没跟我说过,就连养父母,后来也找不到了。”吴金贵就把党和部队当作了自己的父母。

12个“小鬼”虽然人小,但小有小的好处。“你要是大人,鬼子看见你,不由分说,上来就是用刺刀一刀挑死。我们小孩子,他们一般就骂一句,然后把我们一脚踢一边儿去。”于是,12个“小鬼”组成了一个侦察小组,在日军眼皮底下当起了情报员。

“我就蹲在路边假装拾粪,看着鬼子的队伍从面前过,悄悄地数他们有多少人、多少辆车、多少门炮……远处有大人看着我们这些‘小鬼’,要是有危险了,大人就会冲上来保护我们。”吴金贵记得,有一次,他提供的情报让部队成功设伏,一举歼灭了200多个鬼子。

因为勇敢机智,吴金贵成为首长金绍山的警卫员。“后来我们这些‘小鬼’也上了战场。大人用的汉阳造我们扛不动啊,就给我们用那种卡宾枪,稍微轻一点儿。我因为是警卫员,给了我两把枪,还有一把是20响的驳壳枪。”十多岁的“小鬼”打鬼子,怕不怕?老人的语气陡然变得坚定:“害怕也得打啊,你不打他他就打你,所以我们都打!”吴金贵也凭自己的勇敢,打死了两个鬼子。

战争的残酷与艰辛深深刻在吴金贵的记忆里。有一次长途行军,这些半大孩子跟不上大人的脚程,吴金贵实在撑不住了,就拽着马尾巴走,后来居然拽着马尾巴睡着了。“鞋底断了,我们就光着脚丫子走,碎石子硌得脚底板生疼,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可即便这样,谁也没喊过一声苦。”

血与火的岁月里,这12个“小鬼”始终并肩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两名同生共死的小伙伴牺牲了,剩下的10人又一起参加了解放战争。

渡江战役打响时,敌人的炮弹在阵地旁轰然炸响,4名年轻的战友瞬间被气浪掀翻,壮烈牺牲。飞溅的弹片也击中了吴金贵的腰部,3块金属碎片深深嵌入皮肉。“后来又有几个‘小鬼’牺牲了,到最后,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新中国成立后,吴金贵担任过徐特立的警卫员。1956年,他被选入第一届三军仪仗队,担任连长职务,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1964年,吴金贵转业到北京市运输公司,后调至交通部基建办工作。

吴金贵的女儿吴瓅告诉记者:“父亲年轻时从来不跟我们说过去的事。我们后来才明白,他是觉得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11个战友都牺牲了,只剩自己活着,心里总觉得难受,不愿独占这份荣光。”

这份深藏心底的沉重,一直伴随着吴金贵。转业到地方后,吴金贵也一直谦虚低调,单位里评奖分房,他总是默默退让。

渡江战役时留下的旧伤在吴金贵85岁时突然发作,老人从此瘫痪在床。吴金贵指着后腰的疤痕,说:“这伤跟着我几十年了,时刻提醒我今天的日子来得多不容易。”

如今,吴金贵已经很难起身,但听说记者为了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主题来采访,老人穿上军装,在女儿的搀扶下艰难地坐起身来。他努力挺直佝偻的脊背,面向镜头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指尖微微颤抖却努力保持着标准的角度。老人望着胸前的勋章,喃喃自语:“搬了好几次家,有好几个章都找不着了……”眼神中既有对丢失勋章的遗憾,更饱含着对那段峥嵘岁月、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

上一篇:如果,央视官宣的“南天门计划”真实存在…
下一篇:此身许国行万里 心在一处便是家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