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因一首歌,认识了一座山;又从一座山,读懂了一个不屈的民族。小时候,我在部队大院常听父亲唱:“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可那时懵懂,不知道父亲何以这般喜欢《在太行山上》这首歌;长大了,方知晓太行山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1938年,在老家河北临西,父亲放弃了教师的职业,投笔从戎,加入了八路军,那一年他22岁。抗战时期,临西属于冀南敌后根据地,西邻太行山脉,东邻泰山山脉,不仅是联系鲁西北与太行的桥梁,也是延安与山东之间的重要通道。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无数次唱着这首歌,转战在太行山上。后来父亲调到地方县委做统战工作,四下奔走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太行山麓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从此,“八百里太行”就高耸在我心中了。这么多年,我不止一次乘车行走过太行山脉,在刀劈崖壁的狼牙山,在峰峦迭起的平型关,在高悬峰腰的黄崖洞……一睹了太行山壮丽的风采。遥想当年,太行山铁骨铮铮地挺立着,山脊如刃,怒对侵略者亮剑;山风呼号,唤起民众千百万。那是太行山用胸膛发出的怒吼,那是峭壁烽火与血肉长城共同铸就的华夏史诗。
1938年4月,日军3万余人分9路围攻八路军总部,妄图摧毁太行山一带的根据地。八路军利用太行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粉碎了敌军多次进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巩固和扩大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不久后的一天清晨,在陵川太行山麓的黄土高坡上,走来一位年轻诗人,望着晨曦中苏醒的太行山和八路军战士操练的身影,眼前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峻岭峥嵘,峡谷幽邃,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声军号回荡在千山万壑。放眼太行山脉,绵延起伏,横亘于华北平原之上,犹如一道天然的长城,宛若铜壁铁墙。桂涛声触景生情,从心底迸发出的诗情在燃烧。他随手把灵感写在了香烟盒的包装纸上,也便有了随后的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桂涛声太熟悉太行山了。“七七事变”后,他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带领下,与一众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来到华北前线做抗日救亡宣传。八路军浴血太行山,抗击日寇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这位年轻人。桂涛声到达山西时,正赶上八路军总部在朱德率领下东渡黄河进入到山西稷山县,总部机关驻扎于北阳城村。1938年,朱德在此指挥了我军在华北前线的作战。这期间,桂涛声在陵川忙于牺盟会的活动,到街头演说,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和“统一战线”。
多年后,在陵川县做过抗日儿童团长的武文德,还清晰记得他多次带“桂代表”下乡“吃派饭”的情景,并兴奋地谈起:“原来他就是《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啊!”桂涛声也没有忘记陵川父老乡亲的炽热爱国热情,人们义愤填膺地控诉日本侵略者,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涌现出无数“母送儿,妻送郎”的动人场景。“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歌词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穿行太行山的数月间,桂涛声见证了埋葬侵略者的千山万壑,目睹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这首歌词经过反复锤炼,在太行山麓的陵川完成了初稿。1938年5月,桂涛声带着这首大气磅礴的歌词,也带着依恋之情离开了太行山,在6月辗转回到了武汉。
二
1938年6月间的武汉,战争阴云密布。日军在5月攻陷徐州后,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意欲以此做进攻武汉的桥头堡。武汉风雨飘摇,但也不能动摇全民抗战的决心。那一天,正在郭沫若领导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音乐科主任的冼星海接到了桂涛声的电话:“星海兄,我最近从太行山回来了,写了首抗战歌词,想请您谱个曲子,好吗?”
“好啊,我白天忙,晚上过来吧,我们聊一聊。”
当晚,桂涛声如约去了武昌的昙华林,推门进来时,手里拿的就是《在太行山上》的歌词,他兴冲冲地说:“这首词本来写在了香烟包装纸上,我来之前还特意抄写了一遍。”
冼星海接过那页纸,一口气看完了歌词,兴奋不已,不禁拍案叫绝:“好词,好词!国家危难之际,太需要一首鼓舞全民抗战士气的歌曲了。涛声,这趟太行山之行太值了。”冼星海告诉桂涛声,周恩来和郭沫若最近正在筹办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在太行山上》简直就是及时雨啊。
送走了桂涛声,冼星海心海泛波,久久难以平静。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味歌词,仿佛看到了八路军和民众浴血奋战的身影。他坐在钢琴前,彻夜推敲,心绪如太行山脉般起伏:他在想如何才能把歌词的意象表达得精准无误?如何把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图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要让旋律如初升的太阳,蓬勃着不息的朝气,要让八路军的钢铁意志气壮山河,要让革命的理想主义绽放出最瑰丽的霞彩。冼星海的音乐灵感来了:由舒展宽广明朗向上的小调主旋律,引出战斗性的进行曲旋律,既充满青春朝气,又有豪迈雄壮的气势。他心头一热,赶紧用笔把思路记了下来。
几天后,《在太行山上》的谱曲完成了。他没有满足,在斗室里还在不断地修改。他坐在钢琴前,看着谱架上的五线谱,一边弹奏,一边体味,深深沉浸在激情中,竟没有发现周恩来和郭沫若站在他身后多时了。一曲终了,郭沫若拍了下冼星海的肩膀。
冼星海忙站了起来。郭沫若笑着说:“星海,你先试唱一遍,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
“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冼星海说。
“星海同志,你唱主旋律,我来唱第二声部,如何?”周恩来亲切地说。
冼星海惊奇而又兴奋地说:“好!”琴键上流泻出《在太行山上》的前奏……
当二人唱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时,郭沫若风趣地说:“当年张良一曲‘楚歌’驱散了楚霸王八千人马,今天这首《在太行山上》,也一定会激励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打败日本鬼子。”随之周恩来和郭沫若当场拍板,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上演唱《在太行山上》。
1938年7月,武汉的歌咏大会盛况空前。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在太行山上》“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我写到此恍然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唱这首歌了。一首《在太行山上》,如惊雷炸响,点燃华夏儿女胸中的抗日烈焰。这首歌不仅唱出了军民的心声,也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抗战救国的铜墙铁壁。
三
太行山脉,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自古以来就诞生了诸多神奇的传说。太行山山势险峻,历来为兵家要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两代,两千多年间,太行山的历史回声从未停歇过。但都远不如抗战中的太行回声这般精彩。
当今日唱起《在太行山上》,您可曾记否:巍巍太行作为抗击日寇的战略基地,让八路军如鱼得水,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太行的石壁有记忆,恍若在诉说无数抗日英烈的故事,硝烟缓缓飘散,杜鹃花开分外红。放眼望去,山岚依旧在深谷间萦绕流连。那年夏天我和友人走在太行山的密林里,看到了养蜂人在林间的草地搭起了蜂箱。兴许他们临时搭建的小屋,就在八路军曾经的露营之地呢,那里有先辈洒下的热血。如今养蜂人在和平安宁的太行山上,是在放飞蜂群,也是在放飞幸福。
当今日唱起《在太行山上》,您可曾记否:莽莽太行山的峭岩之上,那些被鲜血浸染过的石缝,年复一年,依旧会倔强地迸出灼灼红花。太行石壁以其坚硬如钢的胸膛,铭记着炮火中那些不屈的魂魄。他们是狼牙山五壮士钢铁的筋骨,他们是黄土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的英豪,他们是平型关隘口吐出的火焰……每年的山花烂漫时,太行山雄起的脊梁,是在为长眠的烈士守望着可爱的家园,也是在铸牢祖国的铜壁铁墙。每当从太行山脉走过,我都有种莫名的激动。我想起了父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强盗拿把刀子闯进你的家门,害怕有用吗?”这也是他当年去当八路军的初衷。在那个年代里,有多少热血青年,放弃了优越的家庭和安逸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走上了抗日战场。正因为我们的民族有了无数爱国志士,有了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了强大的中国。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桂涛声虽然远逝了,但《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没有远逝。太行山的烽火虽说早已熄灭,可英雄燃起的火焰却永远闪耀在民族的记忆里。就像《在太行山上》这首英雄曲,简单直白,却有着岩石般的重量。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我听到的不是一曲音乐的结束,而是无数个新的乐章的开始。这就是太行的回声,长久回荡在祖国大美山川之上。(剑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