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多读一年 谨防“水课”充数

■ 视点

据报道,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其中宁波大学法律(法学)学制由2.5年变3年,华中师范大学拟将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学制从2年调整为3年,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和金融专硕学制从2年改为3年。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专硕的社会认可度,增加就业竞争力。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里,网友吵翻了天。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在追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到底是为了“赶时间”还是“提质量”?

过去,专硕被调侃是速成班——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实习、写论文、找工作,样样都要赶,结果样样都可能“水”。

延长学制,本意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金融专硕生,直接在金融机构的实验室里研究区块链跨境支付。多出来的一年,如果能让学生真正把知识用到实处,那这时间花得值。

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把这一年变成就业竞争力。有的学校只是把原来的两年课程拉长到三年,甚至塞进《审计史》这类不痛不痒的课。学生吐槽:“多读一年,不过是多听一年水课。”这样的延长,就没什么必要了。

要看到,延长学制,对学生的成本账是实实在在的。多一年学费、生活费,普通家庭得多掏几万块;晚一年就业,还可能要面对职场年龄门槛的隐形歧视。

对高校来说,如果配套跟不上,比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导师还是放养、课程换汤不换药,那么学制再长,也炼不出真金。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学校把延长当创收手段。总之,延长学制不是目的,提升培养质量才是。

对学生,应该给予选择权。有的人适合快节奏,两年就能达标,何必拖三年?南京师范大学试点“文献阅读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这样的弹性,才是对人才的尊重。

总之,学历的含金量,不在于读了多少年,而在于学到多少真本事。当教育不再纠结几年毕业,而是关注几年成材,学制改革才算真正成功。□丁慎毅(媒体人)

上一篇:免费学前教育来了!分步推进减轻育儿负担
下一篇:防沉迷≠断网 这些防网络沉迷的“药方”家长不妨一试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