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河南商水县联合调查组针对网传“下乡帮扶人员赊欠餐费”一事发布公告。公告称,28285元欠款已结清,其他问题待查实后将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据极目新闻报道,7月24日,苏女士向记者反映,她的父母原本在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开餐馆,四五年前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餐馆吃饭,打下了68张白条,共计餐费28285元。他们讨要了5年未果,两位老人因此气愤交加,病痛缠身,现已停业。
图/极目新闻
据苏女士提供的60多张白条显示,上面注明下乡餐费、集中帮扶午餐、晚餐等名目,然后就是餐费具体金额和签名日期。
苏女士说,这些白条是县粮食局2020年3月到2021年1月下乡帮扶时在餐馆吃饭后打的,少的有几个人吃了100多元,多的有二三十人吃了800多元。其中朱某签字的有2万多元,陈某签字的有几千元,还有原局长张某也打过数百元的白条,此人于2023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接受调查。他们本来是相信县粮食局不会欠账,没想到对方总是以单位困难没钱、领导不在、银行账号被冻结等各种理由推脱。其间,当地的粮管所曾支付过2万元左右,剩下的这2.8万多元,他们5年来多次上门讨要仍未结清。
7月25日,记者从苏女士和白条签字人陈某均处核实,欠款已结清。
7月24日晚,据苏女士介绍,媒体当天报道此事两个多小时后,她的父母就收到了白条上签字最多的两个人朱某和陈某的转账,其中2人除了支付自己所签白条欠款外,还帮其他3名签字人支付了欠款,父母经过核对后发现了这3人的重复部分,于是又退还了多支付的1000多元。因为欠款已全部结清,他们已交还了所有白条。
25日凌晨2时许,白条签字人之一的陈某也回复记者称餐费已结清,并发来转账截图为证。
25日上午9时许,白条签字人之一的陈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因为单位走流程需要时间,为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个人已经垫钱结清了餐费。他同时对此事表示了歉意,说因为单位领导变更,他们作为签字的工作人员,有些工作上可能做得也不到位,所以现在先垫钱把这个餐费结清,也感谢记者关心此事。
“人家只是一个小饭店,确确实实不容易,现在因为舆论压力,才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感觉到很惭愧。”
此前苏女士称,父母因为讨要白条欠款的事气愤交加,病痛缠身,餐馆已停业。如今白条欠款已结清,对于“餐馆以后还打算重新开业吗?”的问题,她表示,以后再看情况了。
对此,中国三农发布评论表示,最终促成还款的不是公职人员的积极配合、条理有序的制度程序,而是媒体曝光后的舆论压力。事件曝光仅两小时,事态出现180度转折,两名主要签字人朱某和陈某紧急垫付欠款。次日凌晨,其中的陈某公开致歉称“因舆论压力深感惭愧”。
直到此时,这位欠钱人感到惭愧的,依然不是欠了别人的钱,而是因为舆论压力!这种闪电式解决反而印证了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而是当事人不愿意解决。五年讨债无门的酸楚,竟抵不过两小时舆论发酵的压力。在一些地方,如果解决百姓问题、问责机制总要靠媒体曝光、热搜驱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岂不也沦为“热搜驱动型”模式?
媒体的报道成了“舆论倒逼式”的解决手段,整件事情是那么荒诞却又无奈。当地对该事件的处理不应止于“还款了之”,而需触发深层改革;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为民”教育,更要完善制度、优化程序,让老百姓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让公职人员能实实在在为民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干部们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当老百姓不再需要靠“闹大”才能维权,这样的基层治理才配得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千钧分量。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极目新闻、商水县人民政府官网、中国三农发布)
发布于:广东